名不虚行的成语故事


名不虚行

拼音míng bù xū xíng

基本解释虚:不真实。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,不是虚假的。

出处《晋书·唐彬传》:“帝顾四坐曰:‘名不虚行。’”


暂未找到成语名不虚行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名不虚行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小人得志 南朝·宋·何承天《为谢晦檄京邑》:“若使小人得志,君子道消。”
安内攘外 汉 张仲景《伤寒论 太阳病上》:“甘草甘平,有安内攘外之能。”
安安静静 清 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45回:“只见匡胤睡在床上,安安静静,那顶门内透出一条赤色真龙。”
不分青红皂白 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三六:“文采觉得这末不分青红皂白就不大好。”
春风风人 汉 刘向《说苑 贵德》:“管仲上车曰:‘嗟兹乎,我穷必矣!吾不能以春风风人,吾不能以夏雨雨人,吾穷必矣。’”
志在千里 三国魏·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神龟虽寿》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
一文不名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佞幸列传》:“竟不得名一钱,寄死人家。”
溢于言表 明 朱舜水《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》:“来书十读,不忍释手,真挚之情,溢于言表。”
敲诈勒索 曲波《林海雪原》:“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,为非作歹,敲诈勒索,无恶不作。”
扶摇直上 先秦 庄周《庄子 逍遥游》:“鹏之徙于南冥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