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闻强识的成语故事

拼音bó wén qiáng zhì
基本解释闻:见闻;识:记。见闻学识广博;记忆力强。也作“博闻强记”、“博闻强志”。
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博闻强识而让,敦善行而不怠,谓之君子。”
博闻强识的典故
三国时期,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资聪颖,下笔成章,博闻强识,才艺兼备。8岁时就能写文章,他的诗词歌赋文笔清新流畅。《典论》中的《论文》一篇是我国文学批判史上杰出作品。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,公元220年他废汉自立为皇帝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博闻强识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| 成语 | 历史出处 |
|---|---|
| 壮气吞牛 | 明 孙梅锡《琴心记》第二十出:“男儿汉壮气吞牛,丈夫志岂困荒丘?” |
| 迩安远至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路》:“叶公问政,子曰:‘近者说,远者来。’” |
| 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之困 |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。教然后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|
| 引鬼上门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二:“吾本等好意,却叫得‘引鬼上门’,我而今不便追究,只不理他罢了。” |
| 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 | 郭澄清《大刀记》第十章:“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——队长,你就决定吧。” |
| 安于现状 | 王朝闻《论凤姐》第11章:“这样的梦境,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。” |
| 言而无信 | 《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言之所以为言者,信也;言而不信,何以为言?” |
| 饥肠辘辘 |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西湖主》:“而枵肠辘辘,饥不可堪。” |
| 仁义道德 | 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后之人,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,孰从而听之。” |
| 一干二净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:“他是‘一毛不拔’,我们是‘无毛不拔’,把他拔的一干二净,看他如何?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