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目全非的成语故事


面目全非

拼音miàn mù quán fēi

基本解释面目:样子;非:不是。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。形容变化大得很。

出处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陆判》:“濯之,盆水尽赤。举首则面目全非,又骇极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面目全非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面目全非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学无止境 清·刘开《问说》:“理无专在,而学无止境也,然则问可少耶?”
豆萁燃豆 三国 魏 曹植《七步诗》: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”
鸥鸟不下 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黄帝》:“海上之人好沤鸟者,每旦之海上,从沤鸟游,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……明日之海上,沤鸟舞而不下也。”
命中注定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这是我命中注定,该做他家的女婿。”
一文不名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佞幸列传》:“竟不得名一钱,寄死人家。”
源源不断 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欲常常而见之,故源源而来。”
推三阻四 元 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一折:“非是我推三、推三阻四;这事情应难、应难造次。”
毁于一旦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窦融传》:“百年累之,一朝毁之。”
通都大邑 唐 韩愈《守戒》:“今之通都大邑,介于屈强之间,而不知为备。”
花拳绣腿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69回:“只见张国乾缚得花拳绣腿,戚光祖、戚继祖两个教师在后面跟着,走上台来,两边坐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