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柳
词语解释
折柳[ zhé liǔ ]
⒈ 汉朝长安,凡送客至灞桥,常折柳枝相赠。后用来代指送别。
例折柳赠相知。
⒉ 古乐曲《折杨柳》,多为怀念之作。
例此夜曲中闻《折柳》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
引证解释
⒈ 折取柳枝。语出《三辅黄图·桥》:“霸桥 在 长安 东,跨水作桥。
引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。”
后多用为赠别或送别之词。 唐 权德舆 《送陆太祝》诗:“新知折柳赠,旧侣乘篮送。”
明 陈汝元 《金莲记·郊遇》:“暗怜衣带,不胜折柳之怀。”
⒉ 古乐曲名。 《折杨柳》曲的省称。多用以惜别怀远。参见“折杨柳”。
引《文苑英华》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《玄览赋》:“已寤歌於《折柳》,復行吟而《採莲》。”
唐 李白 《春夜洛城闻笛》诗:“此夜曲中闻《折柳》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”
唐 袁郊 《甘泽谣·许云封》:“《折柳》传情,悲 玉关 之戍客。”
姚鵷鶵 《王建章挽诗》:“《阳关》《折柳》凄迷别,行卷题诗醉醒间。”
⒊ 后因以“折柳”代指篱笆。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设备。
引《诗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:“折柳樊圃,狂夫瞿瞿。”
毛 传:“柳,柔脆之木;樊,藩也。折柳以为藩,无益於禁矣。”
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讥惑》:“大 楚 带甲百万,而有振槁之脆;强 秦 殽 函 袭嶮,而无折柳之固。”
国语辞典
折柳[ zhé liǔ ]
⒈ 长安(今陕西省西安市)东有座灞桥,古人饯送友朋至此,常折柳赠别,以表达依依之情。见《三辅黄图·卷六·桥》。后用以借指送别或饯行。
引明·叶宪祖《易水寒·第三折》:「谩向燕河还折柳。死别共生离,一旦休!」
近别离 分别 分袂
⒉ 乐曲名。属横吹曲。传说汉朝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,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而成,为军乐。魏晋时古辞亡佚。南朝梁、陈以后多用为伤春怀别,思念远人之辞。曲调忧伤悲凉。
相关成语
- zhēn lǐ bào真理报
- yún tǔ云土
- gǎn dòng感动
- qīn shàng chéng qīn亲上成亲
- ài měi爱美
- méi rén没人
- nián shù年数
- dú dǎ毒打
- bù zhí不直
- cāo zuò xì tǒng操作系统
- shuǐ jīng水晶
- diē dǎ跌打
- chá zhào察照
- hé dōng河东
- chuò chuò yǒu yú绰绰有余
- ēn duàn yì jué思断义绝
- rén lái rén wǎng人来人往
- cǎo rén草人
- píng shí平时
- xiāo dú消毒
- guǐ jié鬼节
- má là麻辣
- yī chuán shí shí chuán bǎi一传十十传百
- yóu xiāng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