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谢枋得的诗 > 小孤山

小孤山

[宋代]:谢枋得

人言此是海门关,海眼无涯骇众观。

天地偶然留砥柱,江山有此障狂澜。

坚如猛士敌场立,危似孤臣末世难。

明日登峰须造极,渺观宇宙我心宽。

小孤山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,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。

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,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。

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,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。

明天我要登上峰顶,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。

注释

小孤山: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,四无依傍,地势险要,是南宋军事要地

海眼: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。

小孤山鉴赏

  小孤山,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,四无依傍,地势险要,是南宋军事要地。

  谢枋得,宋末弋阳(今属江西)人,以忠义自任,曾率军抗元。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,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,绝食而死。

  首联中“人言”一词,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。上句运用比喻修辞,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“海门关”,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,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。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,呼应上句,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。

  颔联照应诗题,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。“天地偶然”四字,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,不可多得。“砥柱”一词运用典故,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。下句“江山”“狂澜”两词,语义双关,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,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。

  颈联“坚如猛士敌场立,危似孤臣末世难”两句,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,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,坚强不屈;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,危困无奈。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,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,却愿坚定抗元、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。

  尾联中的“造”是“至、到”之意,全句直抒胸臆,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,放眼眺望宇宙,开阔心胸之情。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,在此,山与人合二为一,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。

 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,借小孤山此物,言诗人挺身而出、报效国家之志。

谢枋得简介

唐代·谢枋得的简介

谢枋得

谢枋得(1226~1289年):南宋进士,江西信州弋阳人,字君直,号叠山,别号依斋,担任六部侍郎,聪明过人,文章奇绝;学通“六经”,淹贯百家,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,被俘不屈,在北京殉国,作品收录在《叠山集》。

...〔 ► 谢枋得的诗(88篇)

猜你喜欢

咏青溪石壁

宋代陈与义

青溪宜晓日,曲处千丈晦。

天开苍石屏,影落西村外。

登伯牙琴台见菊花

黄节

英雄心事托琴中,独访孤台过断虹。满地夕阳号朔雁,隔帘人影瘦西风。

秋花晚节多迟暮,古调今弹有异同。不为知音为知志,苍茫山水月湖东。

送谢伯仪守开州

明代徐溥

贤哉三谢后,分命守开州。卓荦才声重,循良政绩优。

论交当早岁,惜别已深秋。五马驰官道,双旌指驿楼。

谪居

宋代王禹偁

亲老复婴孩,吾生自可哀。

无田得归去,有俸是嗟来。

枕烟亭听白三琵琶 其一

清代邓汉仪

白狼山下白三郎,酒后偏能说战场。飒飒悲风飘瓦砾,座间人似到昆阳。

葡萄

明代张宁

岁晏虬枝满,春归蚓蔓伸。行藏与时契,不独味宜人。